从科研经费的来源看科研成果产业化

发布时间:2016-04-07

来源:改革进行时

作者:柳卸林

浏览次数:

作者介绍


640.webp.jpg

柳卸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协改革进行时,转载已获得授权。)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科研经费的来源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成果转化模式与转化率有着重要区别。我们可以将科技活动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企业支持科研:为了市场的目标,一般没有成果转化问题, 过去ATT时代有过, 施乐实验室最有名。企业还支持大学研究所的科研。


第二类是好奇心驱动科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最为典型。


第三类是国家计划支持类科研:一是从市场失灵出发,二是是解决国家需求的技术问题。

只有政府的支持才有成果转化问题。


企业支持类的高校科技,由于其目标明确,更有利于商业化。加州大学的Wright教授通过研究多年来加州大学Berkely分校企业支持与联邦政府支持科研的创新, 认为, 企业支持是需求牵引,比联邦政府支持产生的效率更高, 更有专利与商业化前景。但学术界,政府一般不认可企业支持的科研的合法性,认为是为企业利益服务。在我国,大学研究所都以承担国家项目为优先,把企业支持项目看作是横向课题,地位低。


好奇心驱动的科研是传统的科学,支持单位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一研究的产品主要是论文,也是专利。但有商业化价值的成果是副产品。因为人们对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成果的期望是探索自然现象和培养人才。许多高校就是这样定位的。但问题是这种副产品产生的比例应该有多高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一些好奇心驱动的研究,已经成为改变世界的大成果,且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如DNA的发现。

640.webp (1).jpg


国家需求驱动的科研,有成果转化问题。因为他们的立项,是要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一大类是使命导向,解决产业核心技术。但其实这种技术商业化要和跨国公司的已有技术进行竞争,因此,商业化很难。只能迫使他们降价。另一个问题是:问题的提出,设计,脱离市场需要。且在成果评价中,强调SCI,被考核指标异化了,导致科学家不重视成果的转化。




问题与出路



我们认为,国家科技计划的使命性的科技(国家科技部),需要从市场出发,需要有效的产业化链条,不能让这类科研成为一个孤立的行为。

640.webp (2).jpg


因此,出路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需要更明确强调产业化的目标。国家级院所,包括大学,需要强调服务于科学和产业的双重使命。追求知识类的科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视了世界一流的科技目标,对科学发展有重要贡献。但大学都强调是自己是研究性大学,强调了科学导向,忽视了产业的需要,也是陷入另一个误区。同时,应该鼓励大学和研究所从产业界获得科研经费支持,不能认为承担国家类的科题越多越好,越在学术水平。应该鼓励他们进行些产业类需求的科研课题。企业支持的科研,缺乏政策引导鼓励,且被当作与国家需求冲突,代表市场利益的科研,被边缘化了。中国需要用政策,观念的变化,扭转这一趋势。如,评职称,获奖,院士评选,都强调与国家计划类课题挂钩,这必然引导大学,科研院所不重视与产业界的合作,也不重视技术成果的商业化。

QQͼƬ20160407143425.jpg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