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6  /  创新的力量  /  创新力量

盛亦兵:用生命谱写当代"神农"新华章

发布时间:2017-05-25

来源:科技报

作者:陈潇 王祥峰

浏览次数:

QQͼƬ20170525155412.png

  初夏的田野里,弥漫着植物的芳香。再过半个多月,山东的农民们就将迎来一年中最为忙碌、也是最为快乐的一段时光--夏收。在济宁汶上县的老孟农场,收获的喜悦比周边的农民要来得早一些。

  不种粮食种牧草 科研“老兵”带来致富新思路

  两年前,老孟农场响应省里“扩大粮改饲试点”的政策,把1100亩粮田改成了苜蓿田,5月正是苜蓿收获的时节。

  “这个开搂草机的老石,是农场最能干的副总。”说话的“老者”叫盛亦兵,是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牧草项目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东营综合试验站站长,老孟农场这本种苜蓿的致富经,就是从他那取来的。聊起农场的苜蓿,盛亦兵就像在讲自己孩子的故事。

  说是老者,其实盛亦兵今年只有54岁。俗语说,岁月催人老,把他催老的更多是腹中的病魔,这位与牧草打了30多年交道的科研老兵已经与肿瘤抗争了近9年。从2008年查出患有“腹膜后脂肪肉瘤”至今,已6上手术台,其中5次是开腹大手术。

  老孟农场的负责人孟建回忆说,自己是在2015年的春夏之交结识的盛亦兵老师。初见盛老师,感觉他的身体很不好,精神状态也一般,寒暄过后,一谈到粮改饲和牧草,盛老师就像换了一个人,那种睿智而兴奋的眼神,丰富的肢体语言,激情四射的状态,就像父母谈到自己的孩子,看得出他是深深地热爱这个行业,这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盛亦兵确实身体状况不佳,就在2015年3月4日,他因肿瘤复发堵塞左侧输尿管,出现急性肾功衰竭,在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B超下急行肾盂造瘘手术,以后每3个月更换造瘘管一次。之前的几次手术,盛亦兵整个右肾和部分腰大肌、腹壁已经被切除,小肠仅剩三分之一(1.6米),这是保持身体消化代谢功能的最小长度。此时的盛亦兵,无论出门,还是在家,都必须提着肠内营养液和肾造瘘管引流袋。

  伤筋动骨还得一百天,手术后盛亦兵并没有躺在床上静养,在把自己团队培育的“鲁苜1号”和“鲁苜18”推荐给农场的同时,他提早出院,带着农场的人赶到安徽,找到了正在开会的中国农科院教授杨青川,邀请杨教授到汶上农场实地考察。最终,杨教授主导培育的“中苜2号”也成为该农场种植的苜蓿品种之一。

  “有天晚上11点多,盛老师导尿管堵塞,疼痛难忍,被子都被汗水湿透了,我们不忍心,想提早结束行程,回济南做检查。盛老师对我们发了脾气,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盛老师发脾气,说起来也挺可怕的。在盛老师的坚持下,一直在农场坚持到完成选种工作,我们才回济南。” 孟建回忆说。

  选定了品种,这只是个开始。土地整理、播种、出苗、收割机器的选购,人们总能在农场看到盛亦兵手提引流袋,站在地里观察的身影。看到哪里不到位,他甚至亲自上阵。今年是农场苜蓿收获的第二年,盛亦兵建议收割的时间可以再早一点,这样在保证苜蓿品质的同时,产量还能往上提一提。

  “这块地,年景不太好的时候,一年也能产一吨苜蓿。现在苜蓿是一千八百元一吨,这样农民每亩地大概有四五百元的纯收益。要是年景好,能产到一吨半,这样农民一亩就能多赚900元。” 盛亦兵说。

  兔子爱吃草 论文真正写在了草地上

  在美国,苜蓿是第四大作物。盛亦兵一直有一个观点,苜蓿就应该种在良田上,老孟农场也因此成了他一个重要的实验点。不过,30多年前,盛亦兵与草结缘时,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与现在差距甚远,那是在东营市利津县的王庄乡。

  “1986年我跟随蔡英寰老师做黄河三角洲万亩草场建设项目,这是我进入牧草研究领域的开始。” 盛亦兵说,上世纪80年代初的高考是自己命运的转折点,本来踌躇满志却意外失利,与山大生物系擦身而过,进入山农大的农学系。现在想想,这似乎也是必然--自己属兔,兔子爱吃草,对这一行业的选择在出生时就决定了。

  30多年前的利津,到处是光板地。盛亦兵进草场定点观测,早晨去,天擦黑的时候回来,上午去时还晴空万里,下午就黄沙漫天,吹得人睁不开眼。城市里长大的他,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一天三顿吃萝卜咸菜,洗澡要跑到“郑四井”水库。

  东营职业学院教授孙玉江当时在东营市科委工作,他回忆说:“我们原分管农业的副市长杨志良过去称呼盛亦兵‘大胡子’,因为他不修边幅。当然,有时由于工作生活环境所限,也无法顾忌自己仪表。老百姓说到老盛,说他远看像放羊的,近看是种草的。因为老盛朴实、随和,没有架子。他把自己的青春、热情奉献给了牧草研究,把自己的论文真正写在了草地上。”

  盛亦兵论文的核心就是“鲁苜1号”,这一后来成为山东省第一个自主育成的牧草品种。当时盛亦兵在利津县的盐碱地引种圃里种的苜蓿,最后成活了三株,这便有了“鲁苜1号” 的母本。

  可是当时牧草在山东省是个小产业,关注的人不多,科研经费较少,盛亦兵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本可成为大富翁 他却把财路送了人

  “90年代的时候,三四年、四五年才一万块钱,经费相对来说很少。后来想,怎么办呢?上学去吧,就到中国农大读了书。” 盛亦兵说,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草,毕业回到所里,当时的所长吴天琪为自己单独成立了农业生态研究室。草业团队成立,用钱的地方更多了。

  “早期搞牧草的人都是搞草坪。那时候我师兄开了个草坪公司,我说你给我点种子,我卖了赚点钱。当时一是在山东到处卖种子,再就是到内蒙、湖北、安徽做草坪广场、高速绿化,还有在北京、天津承担过足球场养护。”回首那段扛着麻袋走南闯北的日子,盛亦兵感到当时跟自己干的弟兄们真是不易,除了发给他们工资、生活费以外,真没给他们什么补助,钱都用在建牧草基地上了。

  赚够了建基地的钱,盛亦兵就从草坪公司抽了身。加之2001年以后,科研经费也多了起来,盛亦兵基本没再管过草坪公司的事。现在他教过的一些公司,已经发展得很大。有人开玩笑说,老盛要是把精力放到赚钱上,早就成富豪了。

  “我要是不想种牧草,就不会办这个公司。赚钱不是我的兴趣,真正把牧草产业做大才是我的目标。” 盛亦兵说。

  为了一株草 搭上半条命

  2007年,紫花苜蓿品种--“鲁苜1号” 作为山东第一个自主育成的牧草品种通过审定,能够在含盐量0.35%的盐碱地实现亩产一吨干草的产量,尤其适宜我国沿渤海湾及黄淮海流域、黄河三角洲地区大面积的盐渍地、低产田地区种植。从1988年盛亦兵在利津王庄发现高度耐盐苜蓿植株亲本开始,过去了近20年。

  有了人,有了钱,有了实验室,有了省有关部门和农科院的支持,盛亦兵对心爱的牧草事业的前景越来越有信心,干劲也越来越足。但考验也来了。2008年8月,他在一次例行体检中被查出患有“腹膜后脂肪肉瘤”。

  为防止肿瘤细胞扩散,盛亦兵的右肾被切除,并作了放射治疗。也是在这一年,农业部启动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国家牧草体系拟在山东设立第一个试验站--东营综合试验站。手术刚满一个月,得知消息的盛亦兵就出发了。

  盛亦兵的学生贾春林回忆道,当时他们曾劝老师好好歇歇,可老师一句话就顶了回来。老师说,如果自己光躺在家里啥事也不干,还不如死了!如果和往常一样该干啥就干啥,不还是一个正常人嘛!

  始料未及的是,第一次手术不是终点,而是刚刚开始。2012年,盛亦兵又被查出肿瘤和肠黏连问题。

  “2012年春天,从东营、无棣、济阳等基地调研返济的路上,舟车劳顿和连日奔波之下,盛老师突发病症,当时脸色苍白,大吐不止,顷刻间不省人事。当时我们都吓坏了,疯狂催促司机赶往医院,好在治疗及时没有大碍,但医生告诫说,手术次数太多,导致肠黏连引发的急性肠梗阻,必须要多休息。当时的盛老师已经做过三次开腹手术。” 贾春林回忆说。

  当时两家三甲医院的专家会诊,提出保守治疗的方案,“不要再进行手术了”。但盛亦兵不干,保守治疗就意味着长期在家休养,就等于告别他的牧草事业。2012年7月和2014年的7月,盛亦兵两次在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手术,小肠仅剩三分之一,这是保持身体消化代谢功能的最小长度。

  就是在患病的这些年里,盛亦兵和他的团队又陆续推出“鲁苜18”等5个牧草新品种。截至目前,盛亦兵带领团队育成的牧草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面积累计超过了1000万亩。

  刮骨疗伤 要挺过14年的抗战

  在盛亦兵病情分析中,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牛志宏这样写道,脂肪肉瘤并不是常见恶性肿瘤,目前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很容易复发,5年生存率不到50%。

  对于连续的手术,盛亦兵称之为“刮骨疗伤”。

  “我到了病房,那些和我患一样病的病人好多都愁眉苦脸的,我去了以后跟他们说病怎么治,应该怎么弄,说着说着就把他们说高兴了,觉得有希望了。” 回忆起在病房的情形,盛亦兵觉得自己这个心理医生做的挺好。

  现在盛亦兵的身体已经不能承受开腹切除手术,而是接受了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疗。今年3月,刚进行过一次。

  “我挺过了8年抗战,已经赚了。现在教科书上抗日战争由8年改成了14年,看来我还得多活几年。”躺在病床上的盛亦兵,还和别人开着玩笑。

  因为觉得自己的学科比较特殊,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在自己40来岁的时候盛亦兵就逐步开始安排团队成员接班。“他们跟我快20年了,不能耽误年轻人的科研生命和工作生命。现在接班也接得很好。小贾(贾春林)他是省产业体系的岗位专家;我的试验站长今年也给国良接。”团队交接基本完成,可还处于术后观察期的盛亦兵,在苜蓿收获的季节,又一次来到老孟农场,他说今后要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搞育种,比如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甚至在一个稍微大型的农场做做调查……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