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先进人物

山东故事|“向阳红01”船首任船长张志平:心中最爱船和大海

发布时间:2019-10-23

来源:联合日报

作者:张永莉

浏览次数:

1.png

“向阳红01”船宽敞的驾驶室里,船长张志平站在中控台旁,注视着被船头劈开、迎面砸向舷窗的巨浪,目光坚定平静。对于这个30年“船龄”、安全行驶40万海里的老船长来说,在他工作过的科考船中,“向阳红01”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科考船之一。

执行过大大小小上百次远洋科考任务的张志平,从1998年开始担任船长,海上“阅历”极为丰富。作为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航次总船长,带领这艘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新一代全球级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船,劈波斩浪,配合科学家们圆满完成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暨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南极航段科考任务,并创下首次将我国南极科考由传统的西经45度向东扩展至西经37度海域,首次实现在南极大西洋扇区重、磁、震多参数联合反演等多项“第一”。

精益求精汗洒船台“ 向阳红01”闪亮“登场”

2012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开始立项,准备建造该所第一艘国内领先的科考船。同年2月,张志平开始参与船舶设计论证等工作。2014年,他作为船舶监造团队组长,带领监造组住进武昌船厂,投入船舶现场建造工作。2016年5月18日完成科考船建造,6月18日科考船顺利交付使用,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

两年多,700余天,简单的数字无法描述监造过程的艰苦。为保证效率与质量,张志平与组员从零做起,将3000余份图纸烂熟于心,汗洒层层船台。“新一代科考船的建造技术工作系统集成复杂、难度大,涉及的专业范围广,现场工作环境也很艰苦。”张志平说,武汉夏季高温,冬季则湿冷刺骨。夏天在狭小的压载舱内进行现场查验,滚烫的钢板将他们的肚皮、大腿和肩膀烫伤,常常旧伤未愈新伤又至,中暑更是常有的事。为了进入船舶分段狭小的双层区域,冬天进船舱检查必须脱掉棉衣,冰冷的钢板碰到身上刺骨的凉,上次感冒还没好,第二次感冒又找上来。而且船厂在作业时扬尘非常厉害,即便戴上最好的防护面具,每次巡检结束鼻孔里还是一大堆黑灰,呼吸道会难受好久。

2.jpg

张志平与组员克服身体上的不适,严格检查每一块钢板、每一根管子、每一道焊缝、每一度油漆,足迹踏遍了船舱的各个角落,实行三级检查、督查,现场不间断巡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打造出了“向阳红01”这艘“颜值”超高、世界领先的精品科考船。“第一艘‘向阳红01’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如今是以前舷号的重新启用。船舶总吨位约4800吨,船长99.8米、型深8.9米、宽17.8米、吃水5.6米、定员80人。从底部到桅杆顶部共32.5米,相当于普通楼房12层高,具备12级抗风能力,续航力15000海里,可从青岛直接开到美国西海岸。”张志平自豪地介绍着他的“心之船”,“具备全球航行探测能力及动力定位能力,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探测深度可达1万米,能够满足深海大洋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

船舶造好,要进行江试、海试。“向阳红01”先后顺利完成4次调查设备海试航次,多道地震海试航次是她的“处女航”。“向阳红01”拥有国内科考船第一套480道的多道地震系统,勘探深度在3000—4000米,可以探测到新生代盆地的基地底界,需要拖着3000米的枪阵和炮缆作业,作业难度比较大。作为“向阳红01”首任船长,张志平带领团队在西太平洋深水区待了35天。“当时正处于台风频发季节,我收集比对多国天气系统图像,准确研判天气变化,及时调整作业计划,使船位与台风精确保持在250海里的最小安全距离,既规避台风又抢下了作业时间。”他表示,因为提前预判到当时14、16、17号三个连续台风的强度和行进方向,正确规避了6个台风,提高了海上作业效率,节约20余天时间,节省经费数百万元。张志平率领“向阳红01”显现出强大的技术保障能力,不但圆满完成仪器设备的验收工作,也取得了多道地震调查的经验,培养了调查团队。

远征大洋书写精彩完成高难度环球之旅

2016年9月底海试结束后,经过短暂休整,10月19日,为期73天的印度洋水体联合调查航次开启。“这是‘向阳红01’的首航,创造了好多个第一次。”张志平介绍,船第一次进入南半球、印度洋;第一次跨越赤道,经过爪哇海、马六甲海峡等复杂航行海区;第一次在国外加油补给,在外国港口上引水指航;第一次在国外进行开放日等宣传活动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第一次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查交叉作业,启用海上讲堂;第一次使用动力定位配合科考作业……“航程15000海里,海上作业和科学家的调查工作都非常顺利,完成了白龙浮标的布放、与‘天宫二号’的星地对接等高难度作业,使海洋调查的立体调查能力、星地同步能力从理论变为现实,为科学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平台。”他说。

“向阳红01”的航次安排得比较密集。2017年8月28日,“向阳红01”踏上举世瞩目的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航次,航程4万余海里,历经263天。张志平担任总船长,参与了6个航段中的4个关键航段,包括印度洋航段、大西洋航段、南极航段以及太平洋航段。“此次海洋综合科考,主要集中在人类认知相对比较薄弱的南半球,横跨南印度洋、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张志平介绍,环球航次停靠国外港口6次,复杂程度和难度前所未有。

做为总船长,张志平不但对船舶驾驶、日常管理、安全等方面负有责任,还要做好船上安全培训、外事纪律培训和涉密培训,以保证整个航次的船舶、人员、仪器设备及调查资料安全,同时还要进行救生、消防、溢油、人落水等应急演习,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安全技能。针对印度洋航段的特殊性,还安排了防海盗演习与训练,提高了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识。

“环球航次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9—10月的好望角海域风大浪高,存在异常大浪怪浪区,被航海专家称为‘杀人浪’。”克服了海域情况广而复杂、气象条件恶劣、大洋作业难度大、外事要求高、岸基远程支持力度弱等各种困难,特别是台风、热带气旋、极地气旋、西风带、低温、海冰与冰山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经历了狭窄水域、复杂海域、海盗出没区、避风锚地等无先例困难,“向阳红01”首次对南奥克尼群岛周边海域的海底进行了高分辨率测绘和取样工作;首次在南极大西洋扇区开展了海洋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获得了1100公里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成功在南极鲍威尔海布放了2套深水潜标,开创了我国利用潜标对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实施长期观测的历史;首次对南极大西洋扇区海底进行了大范围全覆盖海底地形测量,完成调查测线约8880公里,绘制了6个重点区块约15000平方公里的清晰海底地形图……

南极科考的12个“首次”填补了我国在南极大西洋扇区资料和信息的空白,在海洋动力学、海洋生物与生态学,以及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微塑料和海洋测绘等领域取得了亮点性的成果,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出彩地完成了高难度的环球之旅,得到业内高度评价。

党建+科技+管理打造健康向上“心之船”

“请船长颁发‘赤道跨越证书’。”2017年2月的印度洋航次,使用动力定位系统将船舶锁定在赤道线上,按照航海传统,张志平为首次跨越赤道的在船人员举行了“跨越赤道”仪式,寓意经过大海的洗礼,经受海洋考验。船员们合力制作了“赤道门”,直升机悬停甲板上热闹欢腾。

海上调查非常艰苦、枯燥,经常面临各种困难,不断丰富出海人员的业余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与生活氛围也是张志平的职责所在。每次起航,船上的临时党支部都会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党支部书记,张志平推动“党建+科技+管理”的红色管理模式,积极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及各种文体活动,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他经常征求大家的意见,利用航渡间隔,最大程度调剂在船人员的业余生活。带领团队努力打造海洋一所船舶文化,“‘向阳红01’是海洋一所的船,是我们的‘心之船’,大家都努力让她成为最好的。”张志平说。为过生日的同志精心制作简单而真诚的生日贺卡,准备生日蛋糕和长寿面,中秋节举办联欢晚会,元旦组织唱国歌、升国旗,自己动手包水饺,举行“够级”比赛等,很好地缓解了海上工作压力。“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远航在外,理应创造条件让大家在工作生活中互相理解、互相关照、互相支持,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他表示。

新时代船长懂船舶也要懂海洋

“大海航行靠舵手。”航海技术和海上调查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船舶管理、操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随时更新知识。海洋科考涉及海洋地理、海洋环境、船舶知识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也很多。

张志平系统研究全电力推进、一人桥楼值班、无人机舱值班、配置动力定位系统、操控支撑系统、卫星通讯系统等先进技术,利用在岸时间完成了动力定位操作员的初级培训和高级培训,并取得证书,能够驾驭国内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完成高难度的海上作业,为大洋高精度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先后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2项,有1项获批山东省重点研发公益类项目。

在“向阳红01”建造过程中,通过对“科学”号母船的使用反馈和实船在高海况下横摇数据的分析,张志平发明了“一种船舶用智能化减摇水舱系统”,能够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有效工作,实现快速减小船只摇荡幅度,大大缩短横摇控制时间,使船体横摇快速降低,提高了推进效率。他发明的升降鳍板系统,实现鳍板仪器舱在船体内部深井中的上下移动,有效避免其长期处于船体以外的弊端,不但有效保护鳍板仪器舱及内部安装的探测仪器,还能合理避开船底气泡层对检测的影响,而且可有效缓解水流阻力对升降鳍板造成的持续冲击力,延长了油缸及升降鳍板的使用寿命。

百封航海日志记录温情与梦想

3.jpg

“老公,你的来信收到,让我很感动。26年前既然我选择了你,就必须接受你的工作、你的事业,这么多年我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你离不开大海,离不开你的船,你对事业的追求,我非常理解和支持。为了能够让你安心做个航海上的佼佼者,我宁愿吃点苦、受点累,也不愿分散你的精力。”常年漂泊在海上,除了航海日志,给家人写信也是一种精神慰藉,看着妻子给自己的回信,张志平红了眼眶,“家里的灯泡坏了她自己修;水龙头、煤气灶坏了,也是她自己修;孩子过敏非常危险的时候,她没人商量;我妈住院做手术,她把老人照顾得很好,别人以为她是女儿;岳父岳母几次大手术我也不在。”

有梦想才有动力,能坚持才会成就,肯学习才能创新。创新与成就不会凭空而来,既需要个人长期努力,也离不开家人的无私支持。“母亲在我出航期间5次住院,都没告诉我。前年过年我在船上值完班去看她,她不舒服也不说,像往常一样目送我离开,但当天晚上就住院抢救,本以为经过治疗康复了,一年半后,却突然离开了我们。”男儿有泪不轻弹,忆及母亲为让他安心工作的隐忍,张志平眼含热泪。妻子发烧将近40度,只能自己开车去医院,迷迷糊糊连红灯都看不清,张志平知道后很后怕,妻子还反过来安慰他,“这么多年我已经适应了,也都能应付,你放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翻看张志平的近百篇航海日志,里面有对领导关怀的感恩、对同事的鼓励、对科学家的赞许,也有对亲人的牵挂,平实真诚,令人感佩。“我热爱大海,热爱我的事业。”张志平表示,“交船以来已完成了26个航次,总里程15万海里,我和团队将继续全身心投入我们的‘心之船’,肩负起祖国海洋科考事业的重任,并为之奋斗。”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