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经验交流

以科普工作“五个聚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聊城市科学技术协会

作者:王延飞

浏览次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意见》强调,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科协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大力开展农村科学普及,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我认为应在“五个聚焦”上下功夫。

一、聚焦农民科学素质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意见》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力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农民头脑,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考验各级各有关部门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群众团体,应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组织涉农学会和农业科技专家积极参与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联合相关单位组织举办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班,针对职业农民开展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努力培育善管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势,会同有关单位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面向农民工定期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举行“新市民、新生活”科普讲座,注重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科学素质、就业技能和生存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科学文明生活能力,使其保持理性平和心态,适应城市环境变化,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助力进城农民市民化进程。要会同有关单位研究落实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支持他们利用与本人从事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在职创办农业企业,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农民培训工作,尤其要健全完善以农技协为示范带动力量的农村科普推广服务体系。要认真落实《中国科协、农业部关于支持农技协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的意见》,主动联合农业部门制定相关具体运作办法,积极推动乡镇农技站和当地农技协有效对接,根据农技协的具体组织形式、专业技术特点和规模发展现状,将农技协纳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畴,并在充分调研当地农技推广服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镇农技站和农技协分工明确、各有侧重、联合协作的农技推广新机制,推动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事业同步发展、互惠共利。要将促进农技协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在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示范户认定、技术人员培训、信息化服务手段改善以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遴选发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与政策倾斜。要主动联合农业部门,组织农技协定期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经验总结工作,遴选适宜当地推广应用的先进实用技术,编印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目录,并通过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布,促进各地农技协的经验交流与农业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农技协真正成为致力农业技术推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孵化器。

二、聚焦农村科普信息化,打造农村科普强力引擎。《意见》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当今世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8月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同时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2017年上半年,各类手机应用的用户规模不断上升,场景更加丰富。其中,手机外卖应用增长最为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74亿,较2016年底增长41.4%;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02亿,线下场景使用特点突出,4.63亿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进行支付。从中国科协2015年9月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达到了53.4%,比2010年的26.6%提高了一倍多,已经超过了报纸(38.5%),仅次于电视(93.4%),位居第二。同时,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中,高达91.2%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互联网已成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实践表明,网络越来越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科普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科普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科普现代化、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强力引擎。毫无疑问,大力推进农村科普信息化,更是促进农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强力引擎。推进农村科普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作为前提。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进村入户,使农民能够足不出户,在家中上网,及时通过网络学习和了解科技知识和各方面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手机价格,提高手机质量,并给予农民购买智能手机补贴等特殊政策,提高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从而为农民通过手机这个“第六器官”获取科普知识提供条件。从科协自身的视角来看,应该牢固树立借助为主、自建为辅的科学传播渠道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信息化传播渠道开展科学传播。要面向农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大中国数字科技馆、大科普网、各级科技科协官方网、大众科技网等科普网站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农民了解、登录和使用这些科普网站,以充分发挥现有科普网站的作用。要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等专业机构的合作,拓展新媒体科学传播新渠道,更广泛地运用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开展科学传播,尤其要面向农村大众加大“科普中国”、健康时报等全国性的权威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应用力度,使广大农民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权威性的新媒体科普媒介,快速、便捷地学习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促进有知有用有趣的科学知识在农民中广泛传播。要推动针对农民的科普信息推送服务精准化,针对本地区农村科普受众群体的特殊需求,通过科普电子读本定向分发、手机推送、电视推送、广播推送、电影院线推送、多媒体视窗推送等定制性传播方式,定向、精准地将科普文章、科普视频、科普微电影、科普动漫等科普信息资源送达农村目标人群,满足农民对科普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三、聚焦以农技协为主体的农村科普组织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科普人才支撑。《意见》提出要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作为科协组织,我们要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普惠农示范工程,将奖补资金重点向基层农技协和从事规模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不断增强它们的科普服务能力,支持它们更好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的推广应用。要积极支持包括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在内的各类农村科普组织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积极争取农业部门采取订购服务、定向委托、公开招标等方式,优先支持农村科普组织承接政府转移交办的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要积极建设科普惠农信息服务平台,将相关科普资源和有关农业技术网址汇编成册免费提供给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各级科协网站应设立农技协工作专栏,支持和指导有条件的各级农技协联合会建立工作网站,展现辖区范围内基层农技协特别是骨干农技协的机构组成、业务职能和工作情况,设立技术项目推广平台向农技协介绍推广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建立技术人才宣传平台面向社会宣传介绍优秀农技协负责人的先进事迹,逐步建成一个信息共享、经验交流、项目推介、人才支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要积极推进银会合作,各级科协尤其是县级科协应主动加强与农商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银会合作”对接平台,由科协组织筛选推荐优秀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与之对接,形成资金和技术整合运用、优势互补的“银会合作”模式,实现科协信息、农技协资源和银行服务网络资源、资金资源的深度融合。要大力推动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农村基层科普人才,建立健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农村科技推广组织的科普带头人为主体的农村科普实用人才库,配齐配强农村科普宣传员。要发展壮大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支持建立各类农村科普志愿者协会、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组织,加强对农村科普志愿者的注册登记培训工作,积极吸纳学会等科技社团、大学生以及离退休科技人员尤其是老专家、老教授加入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

四、聚焦科技扶贫,助推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意见》提出:“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作为科协组织,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荟萃的大团体优势,围绕脱贫目标和相关要求,动员组织科技工作者,突出科普扶贫提素特色,精准组织实施专家服务帮扶行动,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需求,以技术、智力帮扶为主线,精准落实扶贫对象、精准实施技术服务,精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促进贫困地区群众科技脱贫能力提升和科学素质提高,增强内生动力,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要坚持需求导向,根据贫困村及贫困人群不同特点和需求,对接专家服务内容和方式。要坚持精准实施,做到精准对接帮扶对象、精准制定服务内容、精准设计帮扶方式、精准考核工作成效。坚持持续帮扶,专家与扶贫对象结对子后,要根据农时季节、生产发展链,进村入户到地头、到田间,持续不断地开展技术服务和帮扶活动,使服务对象得到全过程服务,坚决克服一阵风、走过场,水过地皮湿现象。要坚持注重实效,通过专家技术服务行动,让被帮扶对象学会、真懂、会用,提高脱贫技能,增强科学素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建立科技扶贫专家队伍的过程中,要按照谁管用就用谁、谁能用就用谁、谁可用就用谁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具体扶贫项目定人选,根据扶贫对象需求选专家,根据专家意愿结对子,双向选择,不搞拉郎配。要充分尊重基层意愿,自下而上组建专家团。由县级科协主导,以熟悉当地情况、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当地人才为主建立专家队伍,接地气、重实效,专家团成员既可包括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医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科普教育工作者,也可包括各级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技协合作社技术骨干,农村科技带头人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领办人,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资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等。要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制,与科技专家签署服务行动项目书,明确服务行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目标任务、帮扶形式、活动进度、专家基本信息、经费资助数额、活动监督主体等,督促指导专家按照项目书要求,根据农时季节和农业生产产业链节点需要等,下乡进村入户开展具体技术帮扶和科普教育活动,包括利用节假日以及运用网络、电话等技术信息咨询方式,完成承担的帮扶任务。要实行全程跟踪考核制,在对行动开展常规性监督考核工作的基础上,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对专家服务行动进行社会公示,并进行跟踪监督考核,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实际效果。

五、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增强农民绿色发展理念。《意见》提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应该说,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广泛发动农村群众,共建美丽乡村,是科协组织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职责。作为科协组织,我们要充分发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宣传队”作用,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贡献力量。要认真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新理念,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更加自觉地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就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的新资源观,提高农民生态文明素养,在广大农村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要会同农业部门组织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处理、农膜回收等农业绿色发展行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要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引导农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开展移风易俗、科学文明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乡村居民优先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杯水,节省一粒粮,垃圾分类投放,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为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