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9  /  科协九大  /  五年回顾

我省首次绘制重点产业人才图谱——对山东省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状况的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19-02-21

来源: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作者:李海波 汝绪伟 李文强 吴希峰

浏览次数:

自2018年1月以来,山东省科协充分发挥科技智库建设体制机制优势,组织全省10个省级相关学会聚焦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组建了由省内近100位各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率先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山东省重点产业人才发展报告》研究工作。团队深入高校院所、企业和创新园区等一线,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和座谈研讨,历时近10个月,最终形成了近27万字的研究报告成果。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案例分析法和科学计量学、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方法与手段,科学辨识出我省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未来重点方向、产业科技人才分布情况,并首次绘制了我省重点产业人才图谱,为找准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发力点——科技与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咨询支撑。

高素质信息产业人才相对缺乏

产业影响力、带动力亟须加强

2017年,我省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578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利润901.68亿元、利税1385.41亿元。北斗导航、云计算、数字家庭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速保持在20%以上;拥有年收入百亿元以上信息技术企业10家,50亿元以上企业16家,10亿元以上企业近80家。更是涌现出如海尔、海信、浪潮、歌尔等在内的行业领先企业,打造了如济南量子谷、青岛国际创新产业园、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在内的国际先进水准的产业聚集地,可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歌猛进的势头相比,相关产业人才数量却明显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产业影响力、带动力尚不够强。从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数据与云计算、集成电路、虚拟现实3个子领域进行大数据分析看,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TOP1000人(以下简称TOP人才)才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上海三地,占全国37.1%,而我省仅有7人。但令人可喜的是,基于各地人才新政释放的“人才红利”,以济南、青岛为代表的地市呈现出人才流入的现象。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地位特殊,既是培育新动能的关键载体,又是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助燃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加速跑”,更加需要加强新一代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吸引高素质信息产业人才创业就业,建议从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格局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实施我省新一代信息产业人才发展的“六大工程”。

从人才产业分布上,建议未来重点集中力量在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支撑软件、关键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的突破上;联合攻关集成电路、传感器和显示等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北斗导航、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健康等新兴领域,面向人工智能、人机交互、量子通信、软件定义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前沿性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以重大项目实现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和信息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高端装备产业人才数量优势明显

但总量和结构与产业规模不相称

我省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较大、门类齐全,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持续加快,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培育出一批以潍柴集团、济南二机床集团、康平纳集团、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已成为产业配套体系较为完善、产业集聚能力显著的优势产业。截止到2017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1家,规模以上企业1259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443.8亿元,整体实力居国内前列。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实力强劲的背后是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经过多年发展,我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48.8万人以上,技能人员更是达到56.4万人,2017年评选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中,装备制造产业74人,占比33.2%。从全国相关人才分布来看,在全国高端装备产业TOP人才排名中,山东可谓占据绝对优势,与北京“并驾齐驱”,而济南、青岛更是汇聚了省内67.7%的产业TOP人才。

从人才分布现状看,我省TOP人才大部分分布于高校院所中,企业较少,同时,还存在企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分布不均衡、人才总量和结构与产业规模不相称、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

未来几年,将是我省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在高端装备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出实招见实效。要用好用活人才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端装备领军人才、顶尖团队来山东发展。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方式,加强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评价和激励,以保障产业内人才的持续性供给。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工匠梯次技能人才队伍,为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从人才产业分布上,建议下一步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应以智能化应用、伺服驱动等技术为发展方向,瞄准航空航天、船舶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应用需求,开展高档五轴数控机床与关键成形装备等主机的应用研究;机器人领域重点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等技术等方面培养人才,助推我省高端装备产业人才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释放新动能新活力。

新能源新材料人才占比优势突出

需要抢占关键领域人才“智高点”

山东作为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有较好的产业规模优势,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发达地区相比,高端先进技术少、关键性人才缺乏、研发能力薄弱、创新引领能力不强等瓶颈依然存在。

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中的燃料电池产业为例,山东省内以氢燃料电池原材料和应用终端为市场的企业数量较少,上游原材料和关键部件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涉及企业不多。从发明专利的情况来看,除了在质子交换膜研发技术方面占有较大优势外,我省在燃料电池原材料和其他关键部件的技术研发能力也较为薄弱。目前,随着东岳化工、潍柴动力、中国重汽和中通客车等企业氢燃料电池项目的上马,我省的氢燃料电池原材料和终端应用产品正在深入研发和逐步推广中,必将成为推动燃料电池产业链加快发展的动力。

从对全国能源原材料产业中氢燃料电池、石墨烯及相关材料等领域人才统计分析看,当前我省能源原材料TOP人才分布约占全国的17.2%,落后于北京,领先于上海、浙江、广东等地。

不难看出,相比于国内其他省市,我省能源原材料产业具有较好的技术储备,而且也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下一步应注重坚持引育结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等各层次教育、培训机构,强化新能源相关学科设置,加强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技能等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加强国内外交流,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加强对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高端人才的引进,特别是顶尖或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引进,抢占能源原材料领域人才“智高点”。

从人才产业分布上,建议研究发展方向重点投向以功能化涂料、散热薄膜等为代表的低端石墨烯产品;而对于燃料电池产业,燃料电池汽车和燃料电池电站是当前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研发热点,随着众多燃料电池原材料和终端应用项目的上马,我省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必将快速延伸。

现代海洋产业人才“家底”雄厚

但产业技术人才研发活动开发使用效率较低

优秀“工匠”人才不足

我省有雄厚的海洋科技、海洋人才和海洋产业基础,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3年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广东。目前已形成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水淡化、海洋化工、海洋新能源在内的海洋产业体系。成立了包括海洋生物、海工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7大产业联盟,形成了产学研联动、抱团发展的新模式。

在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领域,山东“家底”可谓雄厚。目前,我省海洋产业技术人才总量已突破10000人,是拥有涉海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平台最多的省份,海洋产业技术人才数量也远远超过其他沿海省市。以管华诗、高从堦、麦康森、包振民为代表的海洋人才在我省现代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国现代海洋产业TOP人才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北京等地,省内以中国海洋大学为首的高校,汇聚了全省海洋产业人才数的29.0%;海洋产业发达的青岛表现出较强的人才流动。由关键词“海洋渔业”搜索得到的全球海洋渔业技术发展河流图判断,“气候变化”“太平洋”都是近期的研究热点。

但产业人才差距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我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人才结构性不足,产业技术人才研发活动与市场需求脱节、开发使用效率低,涉海企业有工艺专长的优秀“工匠”人才严重不足,优秀涉海企业家数量总体偏少。

差距就是动力。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海洋人才载体建设,扶持涉海企业发展,全面完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海洋牧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鼓励涉海高校及院所设立海洋牧场相关学科专业。积极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海洋牧场从业人员发展理念和管理水平,加大海洋人才引进,优化海洋人才发展环境,不断壮大海洋人才队伍。

从人才产业分布上,建议我省现代海洋产业未来以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为重点发展领域。同时,进一步明确各领域技术创新方向,如海洋渔业以深水网箱数字化设计、装备自动控制、养殖数字化管理等生态型海水增养殖技术、海水产品加工流通技术和海洋减灾预警预报技术为突破重点,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技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重点攻关建设海洋基因库,建立海洋综合性样本、资源和数据中心等。

医养健康优势人才数量处于国内前列

但中高端人才缺口严重

远不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医养健康服务需求

目前,我省医养健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形成了以医疗服务、健康教育与管理、健康养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与装备、中医中药、体育健身、健康旅游、健康食品和健康大数据为主导的健康产业体系,同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拥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医养健康新兴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省内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济南、青岛、菏泽为代表的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地,以威海、淄博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地,以青岛、济南、德州为代表的体育产业集聚地。

从全国医养健康产业TOP学者的人才分布地图来看,目前全国医养健康TOP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占到全国的17.2%和16.3%;其次为以济南、青岛为代表的山东,占全国的12.8%,全国排名第三。但从发展现状看,我省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科学健身、中医药养生等中高端人才缺口严重,医疗卫生机构中“两院”院士、国医大师数量远低于北京、浙江、江苏等地,人才供给远不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医养健康服务需求。

从产业人才未来发展看,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人才支撑体系是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应进一步优化政策顶层设计,深化医养健康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实施“医科优先发展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加快培育医养健康新型研发平台,创建覆盖全面的人才信息平台,营造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良好环境。实施“医养健康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医养健康产业综合性人才,为将来医养健康产业的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

从人才产业分布上,建议进一步明确我省医养健康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如医疗服务领域,应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医疗服务创新发展,推动智慧医疗发展,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估咨询体系和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开发滨海疗养、森林康养、温泉浴养、研修康养等健康旅游业态,推动医养健康与旅游深度融合。在医疗器械与装备领域,重点加强数字诊疗装备、体外诊断产品、高值耗材等重大产品攻关,加快推动医疗器械技术突破。

高端化工产业人才建设稳步有序

但资源与产业结构匹配性和

人才队伍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山东是化工大省,化工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26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和我省工业首位,是我国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84万亿元、利润1803.0亿元。全省化工生产企业9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00余家。

基于化工新材料领域TOP人才分布上看,山东以2.7%的占比名列第12名,北京和上海遥遥领先,占比分别是19.5%和11.0%。另外,相关企业人才意识不够、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与产业结构匹配性不强、人才队伍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等是我省化工产业人才发展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破解高端化工人才发展问题的有效路径应重点在几个方面发力。建议聚力打造功能园区、培育产业集群、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服务环境、集聚领军人才,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实现科技资源优势向现实生产力优势转化,为实现产业跨越发展提供强大驱动。

从人才产业分布上,建议从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发展环保型(水性和无溶剂)聚氨酯产品,加快在建筑节能等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氟材料今后重点需要加强改性含氟聚合物的特种氟单体研究,PFOA替代品研究;重点发展高性能的共聚改性氟树脂;大力开发预混胶、混炼胶新品种,满足不同应用领域对氟橡胶的需求。在碳纤维领域,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离子膜材料重点突破全氯离子交换膜工程化技术,重点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离子交换膜材料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膜材料,并形成产业化。聚碳酸酯(PC)材料以及来自PC基的高端产品,医疗行业PC医疗应用空间将会持续增长,这方面人才培养和引进也应注意。

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人才

需要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蔬菜、果品、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农机总动力、农业出口总额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接近万亿元。目前,全省有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9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111个,全省120个涉农县(市、区)已实现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全覆盖,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主要分布来看,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类高校是主要聚集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市级以上农业科教机构中拥有科研人才8000多人;4782家农技推广机构中实有农技人员2.9万人,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了225.6万人。现代农业领域TOP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约占全国的25.5%;其次为江苏,约占10.0%;山东名列第三,约占9.2%。我省现代农业TOP人才主要分布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地。

从人才产业分布上,建议明确现代农业产业重点领域与技术发展方向,如现代种业领域应加强重要形状分子标记、基因定位,进行新种质创新与优质基因资源挖掘、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利用方面的重点开发,建立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农机装备领域应加强机耕、播种、植保、收获、储存和加工等关键环节,全面加快我省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

产业发展靠人才,人才供需有图谱。省科协将更加全面、更及时地围绕“十强产业”相关领域进行技术预见,并根据技术关键词挖掘人才智力资源,为招才引智提供导航服务。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