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先进人物

王乙潜:家国情怀薪火传 科研使命勇担当

发布时间:2019-08-16

来源:省科协调宣部

浏览次数:

“我觉得科研工作就是我的使命,而使命是什么,就是兴趣与志向的结合,是情感与毅力的投入,是无怨无悔的执著与奉献。”山东省首批智库高端人才、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乙潜如是说。

海外求学、工作生活六年有余,事业和生活蒸蒸日上之时,他却毅然选择举家回国,很多人不解,问他图啥。“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家乡的富饶美丽,为了母校的发展壮大,我要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王乙潜回答得铿锵有力。


“出国不是为了定居,而是为了尽快掌握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回来更好地为国家科技进步做贡献。”

青岛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这是王乙潜在国内求学的轨迹。在求学过程中,他发现了透射电子显微学这一片新大陆,为他矢志材料微观结构研究开启了一扇奇妙的大门。

随着科研的深入,国内设备已经不能满足他的科研需求。2002年初,王乙潜决定远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继续深造。

国家培养了你这么多年,现在成才了、翅膀硬了,就要想出国了?王乙潜的老父亲起初并不同意。他对父亲解释:“老爸,儿子出国不是为了定居,也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尽快掌握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回来更好地为国家科技进步做贡献。”

在英国,仅用了一年,王乙潜就掌握了一些新的电镜技术,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掌握更多国际先进科学技术,2003年他加入到加拿大国家能源、材料及通讯研究所。在加拿大工作期间,他参与了有关纳米光电材料的前沿性课题研究,短短两年多时间,除了掌握世界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他还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5篇,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认可。

2006年,为了学习更多材料表征技术,王乙潜在两百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以面试成绩第一名加盟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当时,他还收到了其他几所国际名牌大学的聘用通知书,待遇更加优渥。之所以选择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是因为这所大学恰好购置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高分辨扫描透射电镜。

正是这个决定,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一流的电镜操作技术,并在材料微观结构分析测试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两年后,他获得英国皇家工程院国际学术交流奖。


“心存信念,心中有梦,就没有克服不了的沟槛,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海外多年求学和潜心科研,王乙潜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电镜技能和不菲的科研成果。尽管这样,他依然心系祖国,依然牵挂着祖国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耳畔时常回响起父亲的谆谆教导。魂牵梦萦,他毅然决定举家回国。

“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我的祖国教育培养了我,我应该回到她的身边,也必须回去。”他对前来挽留自己的David McComb教授说。

2008年6月1日,王乙潜偕同妻儿踏上回国的飞机。他对8岁的儿子说:“孩子,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今天回国是为了我们将来不会后悔。”

提及当初的决定,王乙潜满含深情,没有一丝悔意。他坦陈,首先是国内各位恩师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了他,他早已立志要像他们一样,把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回祖国;二是在国内有施展才华更大更广的舞台,可以带领团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三是双方父母年事已高,同时也为儿子的教育考虑,“当时孩子已经8岁半,我要让他学好汉语,知道自己是一名中国人。”

在得知母校青岛大学购置了高分辨透射电镜后,王乙潜主动联系母校,想为母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青岛大学也立即向他伸出橄榄枝。他说:“这里是我的起点,也将是我的终点,从起点到终点,刚好画了一个圆。”

圆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回国后,王乙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归国初期,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尽快完成纳米材料与功能材料实验室的规划改造。像很多留学归国人员一样,他不熟悉学校管理体制,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些困难,通过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多次沟通协调,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实验室改造。“这充分锻炼了我协调沟通的能力,让我在很短时间内适应了国内科研和工作环境。”

那时,青岛大学购置的透射电镜尚未安装完成。为了尽快开展科研工作,王乙潜常常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带着学生从青岛赶十几个小时火车,到北京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借用人家的电镜。一下火车,他们顾不上休整,便直奔目的地。为了不占用电镜室正常工作时间,他们只能利用下班和晚上时间,争分夺秒地借用电镜,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

回忆起这段经历,王乙潜说:“困境是暂时的,只要心存信念,心中有梦,就没有克服不了的沟槛,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作为一名老师,能看到你们进步,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高分辨透射电镜技术为我们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提供了一种直观有效的科研手段,可为材料的制备工艺和物化性能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青岛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乙潜正指导学生进行电镜实验,他向我们娓娓道来。

近几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全力助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王乙潜致力主攻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目前,他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正着手开展“纳米光电材料在太阳能荧光聚光器的应用研究”。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至今被SCI论文引用3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19项;以首位的研究成果先后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等。

荣誉等身,未敢忘初心。王乙潜向我们讲述了一件对他影响至深至远的事。

在他备考硕士研究生期间,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加上学业紧张,王乙潜时常忙碌到很晚。得知他的困难后,王胜玉老师把自己的实验室腾出来供他使用,还经常给他送来热气腾腾的饭菜。

这让王乙潜非常感动。有一次,他问:“王老师,您给我这么多的帮助,我以后该怎样报答您?”王老师笑着说:“乙潜,你能这样刻苦,我看了心里很高兴,你的进步和成功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自2009年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王乙潜共指导博士研究生6名,已毕业3名;指导硕士研究生24人,已毕业21名,其中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有15人,继续深造率超过70%。他指导的多名研究生先后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省优秀学生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让王乙潜记忆犹新的是,2012年6月7日,他指导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捧着“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证书,兴冲冲地跑进他的办公室,对他说:“王老师,谢谢您!没有您的悉心指导,我不可能获得这项奖励。”“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作为一名老师,能看到你们进步,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能帮助你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我最大的心愿。”王乙潜由衷地说。

说出这话时,他感受到了薪火相传的庄重与神圣,周身充满了自豪和力量……

“长江后浪推前浪,惟有把自己的知识、品格传输给他们,感染他们,让他们尽快成长成才,尽快独立科研,尽快多出好成果,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他说。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王乙潜表示,要精心育人、潜心治学、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勇做科研路上的开拓者,争创一流的科研业绩,无怨无悔地奉献毕生的精力和热忱,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