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芝:走在新材料创新前沿

发布时间:2021-03-24

来源:联合日报

浏览次数:

        大国重器,科技振兴,离不开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更离不开一代代材料人矢志不渝的卓越奉献。在新材料领域,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崔洪芝始终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先后获得发明专利3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发的耐磨蚀组合材料,使海洋、矿山设备延长使用寿命3倍以上,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伟大。

科研报国,倾注新材料

“咱们国家一些材料、装备不过关,我们想进行海洋勘探,勘探不了;我们想深井作业,实现不了……原因是什么?材料不过关!”谈到从事科研的初心,崔洪芝说,源于30年前读大学时老师的这句话。

“这使我感觉到材料非常重要,下定决心将来要做科研,要读研究生,要为祖国开发新材料。对科研的浓厚兴趣,攻克材料难题的强烈追求,一直伴随着我,这就是我的科研初心。”崔洪芝说。

1991年,26岁的崔洪芝申请到了第一个科研项目——煤炭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煤炭行业大量消耗的高性能耐磨材料及制备技术,开始了她走进科研一线的征程。

之后,她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坚持在实验室与团队和研究生一起打拼,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开发等离子表面强化处理设备和工艺,填补了我国实用性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空白;不断赴企业考察、试验,主持完成“等离子控制原位冶金反应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机械、冶金、矿山、内燃机等行业广泛应用。

近年来,针对海洋、能源领域材料的磨损、腐蚀性能不足,材料性能要求多样化、成本居高不下等一个个“硬骨头”严重制约着发动机缸体、曲轴、矿井大型液压立柱等技术的发展,崔洪芝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攻克难关。

“如何打破新材料被‘卡脖子’的局面,是科研人员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我们承担的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为国家、行业、企业贡献科技力量。”凭着科技报国的责任与情怀,崔洪芝带领团队经过近5年的研发,开发了耐磨蚀组合材料以及高通连制备技术。该技术针对不同工况要求的靶向性能,快速优化出最佳性能的材料和工艺,给关键的零部件穿上“量身定做”的耐磨耐蚀“防护衣”,可延长使用寿命3倍以上。

近年来,崔洪芝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30篇,获发明专利35项,带领团队对标国际基准创立材料、技术、标准体系,促进特种环境下新材料发展。

“依矿向海”,融入经济主战场

2007年,崔洪芝担任材料学院院长,研判新材料的发展机遇,分析学校和材料学科在长期服务矿山行业中形成的基础和优势,确立了立体式发展思路,推动学院跨越式发展。

在学科建设方面,她积极倡导“顶天立地”,主动贯彻国家科研发展战略,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布局学科方向,厚植学科特色。同时,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材料学科ESI于2019年9月进入全球前1%。学院获批山东省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示范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海洋耐磨蚀材料与表面改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耐磨蚀材料工程实验室等省级平台。

在科研方面,她发挥自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优势,引导青年教师结合国家需要、学科基础、自身优势确立方向,带领青年人进现场、寻合作、写本子,拓宽视野,迈开步子。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发表被SCI收录论文5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

她主张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要主动融入国民经济主战场、行业和区域主战场,提出“依矿向海”加快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调整研究方向。目前形成了海洋耐磨蚀材料、高能束表面冶金、海洋腐蚀与防护、塑性成形与数值模拟、新能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特色方向,开发出了一批有前瞻性的技术成果,并广泛应用于海洋、交通、冶金、石油、化工、电力、造纸等行业,提升了办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