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经验交流

【科技创新团队党建案例】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改良与基因组学团队:党建引领 勠力同心 托起科技强农兴农梦

发布时间:2021-07-28

来源:省科协人才部 省科协调宣部

浏览次数:

2020年5月22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孔令让教授团队的重要学术突破。他们在全球首次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关键基因Fhb7,并揭示了其抗病遗传和分子机制。该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这是我国小麦研究领域的首篇Science文章。

“党建引领,勠力同心,团队这一发现为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更让我们把小麦抗赤霉病种质资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团队负责人孔令让激动地说。在得知喜讯后,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特地发来批示,勉励研究团队把成果用于实践,更好服务小麦育种,培育更优质的小麦,更好地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省委副书记杨东奇亲临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实验室祝贺并表示慰问。

党建引领攻克世界难题

小麦赤霉病是威胁世界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的重大难题,不但减产毁质,其产生的呕吐毒素严重污染食品和饲料,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三级致癌物。为从源头上解决小麦赤霉病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改良与基因组学团队在共产党员、“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孔令让的带领下,瞄准小麦生产中这一世界性难题持续开展科研攻关。

二十多年来,研究团队历经抗赤霉病基因初定位、精细定位、图位克隆、抗病分子机制解析,成功将Fhb7抗病基因转移至栽培小麦品种,并明确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稳定抗性和应用价值。目前,携带Fhb7基因的多个小麦新品系已经进入国家和多个省份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并被纳入我国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计划,为从源头上解决小麦赤霉病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该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山东省2020年十大科技成果”等。对团队取得的成绩,国内外权威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袁隆平院士认为,Fhb7基因是禾谷类作物种质改良和创新的难得基因,其发现和抗病机制解析对水稻、玉米等作物育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提升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水平,为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勠力同心方能实干圆梦

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改良与基因组学团队由3名教授、3名副教授,30多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平均年龄只有28岁,党员占比超过50%。团队负责人孔令让教授一直认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得益于团队每名成员的努力和付出,得益于团队勠力同心、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在谈到团队成员的付出时,孔令让的眼眶都不禁湿润,他说,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几位年轻的同事更是克服多种困难,不敢一刻停歇,就是想快速取得关键性突破。青年教师王宏伟2019年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疼痛厉害,但是即使晚上回到家趴在地垫上写文章,也不肯听医生的卧床休养。他总说,“孔老师身上颈椎、肩周炎等各种毛病也很严重,尤其是季节性花粉过敏那么难受,小麦杂交授粉工作却从未耽误过。我还年轻,没问题。”王宏伟的努力与优秀也引发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今年5月被评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身行一例 胜似千言。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激发研究团队创新活力,拼时间、拼进度、拼技术,已成为这个团队科学研究中的优良传统。正如团队骨干李安飞教授所说的那样,团队老师们身上搞研究“拼命三郎”的精神基因,已完全传承移植到了团队研究生中。“小麦杂交授粉工作量很大,每年春季在大田都要做几千个杂交穗子,一个穗子上36个小花,算下来就是十几万枚小花。这种耐心细致的工作锻炼,也为我毕业后工作上取得好成绩奠定了良好基础”,已于2010年毕业的党员博士研究生张秀丽深有感触地说。

不忘初心勇担强农使命

2021年5月,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团队带头人孔令让作为科技工作者代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他说,作为一名农业高校教师,自己感到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基础研究自主创新,更要把科研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初心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孔令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诺言。团队培育的山农28、山农38、山农40等多个高产、抗病、抗旱小麦品种顺利通过国家、山东省品种审定,其中,山农28连续多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和省级主导品种,2020年创造全国冬小麦高产纪录,近3年来仅在山东省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400万亩,成为山东省第二大推广小麦品种,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团队成员作为山东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成员、科技特派员,长期奋战在小麦生产和脱贫攻坚第一线,该团队在山东省建立试验示范基地40余处,培训农技人员3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1500余份。实现科技扶贫与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用实际行动托起科技强农梦。

党建铸魂引领学子成才

言传身教良师意,桃李不言自成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孔令让、李安飞作为团队仅有的两名“老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师职业准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为青年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们鼓励学生学农爱农、立志为农,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中。团队成员多次为青年学生讲党课、组织“学实大讲堂”“农业前沿研究进展”报告,面向新生开展“我与院长面对面”论坛等,鼓励学生努力拼搏、不负韶华。团队把科技强农的初心“嫁接”到一茬又一茬学生身上,让梦想的种子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团队成立以来,累计培养博士生18名、硕士生50多名,指导本科生230余名,学生就业率100%,多项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山东省“互联网+”创业大赛一等奖、银奖等奖项。2020年6月,孔令让教授被授予泰安市“新时代‘泰山挑山工’标兵”, 9月被评为“齐鲁最美教师”荣誉称号;团队成员王宏伟教授获批国家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改良与基因组学团队将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聚焦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和影响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继续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发展水平,用实际行动托起科技强农梦。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