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先进人物

姜笃银:让病人在我们身上看到希望

发布时间:2021-09-10

来源:省科协调宣部

浏览次数:

姜笃银,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医学中心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在2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潜心于创(烧)伤修复、组织工程皮肤基础和应用研究,擅长创(烧)伤和复合伤、急诊创伤整形、皮肤肿瘤、各种慢性溃疡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各类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危重病人的救治。

从军队到医学院,机缘巧合成就医学事业

走进姜笃银在急诊科的办公室,狭小的空间里一个书柜、一张摆满了资料的办公桌和几把椅子而已,这是一个医院病房改成的“房中房”办公室,不太流通的空气中溢满了书香。谈到自己如何走上医生这条治病救人的道路,姜笃银谦虚地说:“也算是机缘巧合。”

1979年姜笃银高考后,于1980年在福州军区(现已撤销)参军,身在军队的他还时刻挂念着家中的母亲。母亲久病,潜藏于内心多年的医学梦想早已生根发芽,他果断报考了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1987年获得第四军医大学学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5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第四军医大学外科学-烧伤整形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从军队到医学院,从一个保家卫国的军人到解除众生疾苦的医生,“机缘巧合”里有太多辛勤的汗水与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姜笃银完成博士后研究学历后,渴望着将科研成果与临床诊治、科研教学实现更好的结合。2006年10月,姜笃银作为学科带头人被引进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美容整形烧伤外科,2008年,因为医院急诊科对外科医生的需求,姜笃银担起了医院第一线——急诊科科主任的责任。

在“急”中保证“诊”的准确

姜笃银谈到,因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作为大学的附属医院,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较高;地理位置处于城乡交界地带,外地人口、农村人口相对较多;交通条件也很好。基于这三个原因,来急诊科就诊的外伤病人数量相当大,平均一年能做一万多台手术,24小时随时待命,对医护人员的精力和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姜笃银笑着说:“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婚姻都很稳定,因为工作了一天,回家根本没有力气说话,更没力气吵架了。”

众所周知,急诊科送来的都是急症,并且情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医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昨天做了二十多台手术,每一个病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姜笃银如是说。不仅如此,相对于内科病人有既往病史做参照,外科病人的突如其来不但病人及家属毫无防备,更需要医生冷静地思考、快速地处理,为生命争取每一分每一秒,“急诊科的医护人员面对病人都是应急状态,连表情都没有很多。”姜笃银打趣道。

然而,“急”绝对不意味着可以不准确,姜笃银一再强调,“急诊科”的关键在于“诊”,只有诊断准确,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为病人的后续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急诊科每天接诊的病人多而急,医生不可能记得每一个病人的相貌与症状,但对于诊断中还存有疑问的病人,医生绝对不会掉以轻心。姜笃银提到,就在前几天,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因为被成人踢了腹部导致肚子疼,经过处理,小女孩的肚子已经不再疼痛,但是又说自己喝了水以后肚子有痛感,姜笃银对这一症状一直放在心上,在看完所有病人下班回家的晚上,又打电话到科室让值班的医护人员多加关注这个小女孩的情况。

在创伤的治疗方面,姜笃银是当之无愧的专家,但是他也慨叹,身体上的伤口可以通过各种医疗手段治疗愈合,越来越进步的医疗技术也可以让多年的伤疤变得不再那么狰狞丑陋。但是,心病难医,送来急诊科的外伤病人,除了极为复杂的外力损伤患者,自杀自伤的病人才是医护人员真正叹惋和感到棘手的。姜笃银叹息地说:“这些自杀自伤的患者我们一看伤口就知道他可能发生了什么,这些伤口,更是他们情感的爆发,他们很少有人会告诉医生自己内心的东西,我们也意识到,对伤口的疗救可能对患者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对于这些病人,姜笃银时常嘱咐科里的医护人员在合适的时机多去和患者聊一聊,尽力帮病患迈过这个坎儿。

与死神赛跑的一群人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可以说是与死神赛跑的人,他们见证了太多的生死瞬间,科室里的每一个人,工作状态几乎都是“手不停、脚不停、嘴不停”,在与死神赛跑的路程中,到处都是他们奔忙的身影。姜笃银还曾让护士长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根据手机里的计步软件,统计急诊科每位医护人员一天能走多少步,根据姜笃银对自己和实习研究生们的了解,在这急诊室的方寸之地,仅仅给病患问诊、做手术,每人便大约日行一万步。姜笃银感慨地说:“其他科室的医患比大约是0.4:1,而我们急诊科是3:1,意思就是我们科需要三个医护维护一个病人,可以说我们科医护的工作量是其他科室的7、8倍,我非常感谢科里医生、护士的团结和敬业,正因为医护人员很好的配合和合理的流程,才让急诊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不会漏诊,快速而准确地对每一位病人实施行之有效的救助措施。”

团结高效的团队合作是急诊科工作顺利开展的强有力支撑,姜笃银对科里的医护人员强调最多的,便是“安全”二字,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不但要保证病人生命的安全,保护好自己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将医院比作一棵大树,病人像树上的枝杈,那么急诊科的病人就像是那些带刺的枝杈。当病人被紧急送过来,急诊科的大夫便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为病人抢救中,极少事先知道这个病人是否携带HIV等其他危险的传染病,有的传染病甚至通过眼角膜都能实现传染,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在救助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健康甚至是生命的风险,所以姜笃银不但担心着病人的安危,也时时记挂着让医护人员们做好防护措施。

姜笃银坦言,在急诊科,超负荷的劳动量是显而易见的的,这些潜在的危险性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却是看不见的。特别是他作为博士生导师还要做好临床、科研与教学,的确是压力倍增,对于每一个急诊科大夫来说,也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高强度的劳动和科研的压力总是一对密不可分的矛盾。以前的他最爱爬山,和驴友相约登顶最为舒适惬意,现在已经经承受不了那么艰苦的环境,现在的运动只能偷得偶尔的闲暇,在大明湖转一转,来急诊科以后,高血压、糖尿病更是相约而至,这样辛苦而危险的工作为何姜笃银还是乐此不疲呢?他说:“虽然说急诊科不好做,但是我觉得我还是很喜欢做,不论多么恶劣的条件,我们医生都要挺身而出,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职业,无论是外伤的还是自杀的,无论是生命垂危还是已经生无可恋,我们都要让病人在我们身上看到希望。”

在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科,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接力是每个医护工作者的常态,救死扶伤不改初心,姜笃银用他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仁德医心治疗着每一位患者、培养着医院的新生力量,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在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上坚守着,奉献着。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