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先进人物

彭玉明:用地质科技呵护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21-09-24

来源:省科协调宣部

浏览次数:

提起地质工作者,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四海为家”。地质工作者不仅需要用脚步丈量土地,更需要坚韧的耐力和毅力。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院长彭玉明在地质工作岗位上坚持了21年。他从基础工作做起,不仅在地质科技研究和应用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还作为项目总领队主持并完成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公益地质调查和国家、省市重大工程勘察项目。提起其中秘诀,他笑道: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上山下河是家常便饭

“作为地质工作者,能吃苦、能战斗、肯奉献是我们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能坚持下来最重要的特质是在艰苦中找到乐趣。”1998年,彭玉明从石家庄经济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来到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省地矿局八〇一队)工作。刚毕业那几年,彭玉明从最基础的野外地质编录、地质填图、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各类抽水试验、原位测试等做起,扎根一线,渐渐熟练地掌握了地质工作的技能本领。

令彭玉明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有地方发生旱情,春节假期刚过,团队就前往沂南开展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当时跑第一眼井的时候,几位老专家和我们一起跑遍了周边的村子。”提起当时找水的情况,彭玉明至今记忆犹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了两天时间,彭玉明和团队成功定下第一眼井位。从启动到开钻历经18个小时,在启动仪式前一天,彭玉明24小时没合眼。“当天下午3点出的水,老百姓们高兴坏了,给我们送来热水、吃的,当时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彭玉明说。

之后的半年时间,彭玉明带领团队在沂南、沂水、莒南、费县等地区连续定井找水均成功,共打了120多眼井。其中很多眼井是优质矿泉水井,不仅解决了贫水村的人畜饮水问题,还满足了庄稼、果木等灌溉需求。

主持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岩土工程勘察

彭玉明的工作,不仅集中在陆地,更延伸到了海上。

2004-2006年,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特大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岩土工程勘察,承担实施勘察组织设计、勘探手段的工法改进、成果技术报告质量审核等工作,创造了国内海上工程最大桩径记录。

“当时团队吃住在海上,雨季的时候基本上就是‘风里来雨里去’,很多队员晕船,但团队仍坚持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让我很受触动。”彭玉明感慨。

从初勘到详勘,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吹响了彭玉明及团队的海上勘察序曲。

近年来,他主持承担和完成了全省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及编图、济南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泉水保护研究、刚果(布)布谷马西地区钾盐矿的地质考察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论证、立项及实施工作。其中,在刚果(布)布谷马西地区钾盐矿普查中,他申报的“一种适用于钾盐矿钻探的冲洗液”荣获国家发明专利权。

绿色勘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支撑

彭玉明说,工作带给他的最大感受是“能通过地质勘查来认识脚下这片土地,了解地球对人类的影响,并为经济社会作出贡献”。

2006年,彭玉明担任八〇一队总工程师,负责全队的技术质量管理及重大项目的立项、实施及业务指导工作。他带领八〇一队紧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经略海洋等八大战略和十强产业,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先行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重大工程,编制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规划条件下基础性地质服务调查等报告,完成了济南先行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地质调查等项目,为省会济南先行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地质技术支撑。

此外,彭玉明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承担济南保泉责任,完成济南保泉供水优化管理模型、济南南部山体保护线划定等专题项目,为济南保泉和保障饮用优质地下水提供地质技术支持。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