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先进人物

孙永军:小海参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2-07-13

来源:联合日报

作者:陈文

浏览次数:

“海参的育种周期长,一只海参的成长需要3-4年时间,而新品种的培育则需要三代甚至四代,所以海参新品种培育大概需要14年的时间,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海参育种应该是一个较枯燥的过程。”好当家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孙永军直言。

27年里,从养殖场的技术员,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孙永军每天面对的都是这样那样的海水池子,但在这一池池海水下却别有洞天,不知不觉间,那一样的池子,一样的海水,竟诞生出不同的小生命,也正是他不断求索前行的动力。

“好当家集团是个创业的好地方,作为‘海上山东’龙头企业,建有10万亩海水养殖基地,100万平方水产苗种基地,年加工能力20万吨,是国内第一家海参产业全产业链企业。”越是扎根企业,孙永军就越是笃定,立足产业,可以令他大展拳脚。从海参的育种育苗到养殖再到加工,他对各种繁育流程、技术难点熟记于心、潜心攻克,也让他成为海参全产业链发展的行家里手。

多年前,养殖水体利用率低一直是阻碍海产养殖的一个技术性难点问题,为了掌握潮汐规律、水质变化、苗种变异等第一手资料,孙永军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为了一个数据在实验室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数九寒冬潜入五六米深的海水中获取实验标本,这些都是常有的事。一摞摞原始笔记,一份份实验数据,成为研发创新的有力支撑,也成为突破企业发展瓶颈的宝贵财富。最终,他和他的团队经过多次试验,在业内首创“海参海蜇立体生态混养技术”,使水体利用率一下提高了30%,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效益2000万元以上。

海产品养殖业光靠提高养殖水体利用率还不够,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才是第一位的。为此,孙永军和团队采用光和细菌生态喂养方式,扩大良种比例,历经十余年的实验摸索,先后培养出“崆峒岛1号”和“鲁海1号”2项国审刺参新品种。新品种海参成活率提高5个百分点,壁体增厚20%,加工出成率提高8个百分点,累计增加企业效益1亿元以上。

新品种的种苗繁育技术、底播增殖技术等12个关键技术,通过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业合作社等技术输送载体进行示范带动,已在山东沿海推广普及,2013年至今,累计新增产值35.9亿元,新创利税11.4亿元。

“海参好是好,就是不知道怎么吃,泡发处理还挺麻烦……”不少消费者常有类似的苦恼,孙永军了解后,脑海中立即萌生了研发即食海产品的想法。在他看来,只有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商品才算真正好的商品。他带领团队立即投入到即食海产品、海洋保健品等高端产品的研发上。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对接国内外先进技术研发实验室,尝试了上百种方法后,最终采用生物酶解等技术,研发出“即食鲜海参加工方法”,生产出国内第一枚即食鲜海参。

此外,依托好当家海洋生物保健品加工工程实验室,他带领团队与各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开发出一系列高科技含量产品,如今,海参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海参漂烫液、海参体腔液、海参肠、海参花等,也有了加工再利用的好去处。孙永军团队成果先后荣获科技成果奖励36项,其中“海参功效成分解析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9项,地方标准1项,企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27篇,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10项,拥有有效授权发明专利34项。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孙永军始终把农业发展、农民利益挂在心上。企业周边镇的农户大都“靠海吃海”,存在养殖粗放、技术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孙永军牵头成立了助农惠农帮扶小组,发动50多名党员,建立3处党员流动技术推广站、2支党员技术服务队,与周边从事海产养殖的10多个沿海村、2000多户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每年开设各类讲堂100多场次,培训养殖户4000多人次,为养殖户提供了专业化技术服务。

在一次培训结束时,一位养殖户急匆匆地拉住孙永军说:“孙总,俺家的海参今年不知道怎么了,个头明显比别人家的小,俺也不知道咋回事儿,您能不能过去帮俺瞅瞅?”听到这样的话,孙永军马上带领党员技术服务队上门服务,帮着养殖户查病灶、找问题,“手把手”地向养殖户传授海参池塘高效健康养殖、海参养殖病害防治等技术,并多次上门查看效果,直到养殖户的问题彻底解决,他才放心。

除了帮助养殖户提高产量,产品的销量也被孙永军放在心上。为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孙永军一方面利用好当家集团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和物流渠道,每年帮助养殖户销售海产品200吨;另一方面协调企业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设定最低保护价格,让养殖户吃上“定心丸”,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300多万元,养殖户人均获益10万元。

企业一天天发展壮大,技术难题一个个被攻破,孙永军和他的团队却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他们秉持着一个信念——“始终做行业领军者”,这个信念将支撑着他们在践行经略海洋战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