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先进人物

逐光而行 弘扬科学家精神︱郝京诚:42年科研路,矢志不渝

发布时间:2024-05-30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作者:都亚男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省科协联合大众日报·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共同开设“逐光而行—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深入报道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故事,展现科技工作者勇当科技强省建设排头兵的精神面貌。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逐光之旅,感受科技工作者的心跳与梦想,激励更多后来者在这条光荣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力量。

在很多人的眼中,郝京诚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一个说干就要干到底的人,这或许与郝京诚从小生长在军队大院和军人家庭有关。

1983年,郝京诚凭借优秀的文化课高考成绩和体育成绩考入山东师范大学,由体育系转到化学系,这份“风风火火”也融入到了科学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果。

用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和泰山学堂学生们的话说,郝京诚老师是学校最该竖大拇指的好老师。他是在6年多国外科学研究经历回国后,每年坚持给本科生讲授《物理化学》课程的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未缺席每一堂课堂,已在教学第一线20余年,是一名站在讲堂上的好老师。

作为学科带头人,郝京诚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始就扎根胶体与界面化学应用基础研究。他所在的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表面活性剂科学领域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取得了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一些突出成果。他的研究团队在高纯表面活性剂制备与纯化技术的产业化以及凝胶吸附材料污染治理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误打误撞进入化学系

郝京诚入行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算来已经有42个年头,说起当时进入化学行业,却有些阴差阳错。

1983年,国家高中更改为3年制,由于郝京诚从小体育成绩突出,班主任劝说他放弃三年理科高考,改为两年以体兼理参加高考,结果当年他体育成绩和文化课成绩都超过当年的普通高等教育录取线,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但录取他的专业并非预料中的体育系,而是化学系。

四十多年以来,郝京诚依然保持着当初那份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他曾参加山东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并获得1500米第一名、800米第二名的好成绩,800米1分59秒的纪录在山东师范大学保持了很多年。

“来到化学系,我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本身就对化学很感兴趣。”此后的求学、科研路上,郝京诚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都展示出了他在化学行业的天赋与勤奋。

1990年,他考入山东大学化学院读研;1993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读博;1997年4月获得Daiko Fellow留学日本名古屋大学,1998年4月获得 AvHFellow (洪堡学者)留学德国Bayreuth 大学,2001年2月获得Research Scientist 职位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2003年初回到山东大学。

去年8月,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郝京诚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能够获得此项荣誉,与郝京诚的个人经历分不开。

2003年初,郝京诚回到山大任教。目前,郝京诚已培养了博士后出站、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近百人,其中27名毕业生获得国家海外优青、国家优青、中科院百人计划以及山东省泰山学者和省杰青等人才计划支持;有40余人获聘正高职称,成为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学术骨干。

作为学科带头人,郝京诚长期从事《物理化学》教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应用基础研究,在表面活性剂科学领域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曾任第 21 届国际表面活性剂溶液科学大会主席、亚洲胶体与界面科学联合会主席,现任亚洲胶体与界面科学联合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担任Langmuir和ChemPhysMater期刊副主编,Adv. Colloid Interface Sci.、J. Colloid Interface Sci.、Colloids Surf. A、《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和《化学进展》等十余家国内外期刊编委。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0余项。在Chem. Rev.、Acc. Chem. Res.、Chem. Soc. Rev.、PNAS、JACS、Angew. Chem. Int. Ed.和Langmuir等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英文专著2部,其中Langmuir、JCIS和Colloid Surf. A等胶体与界面科学主流期刊论文近200余篇,论文他引20000余次。获邀各类国际会议Plenary Lecture和Invited Talk报告40余次。

此外,郝京诚取得了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系列突出成果,在提高石油采收率和凝胶吸附材料污染治理,以及高纯化学制剂基础材料制备纯化技术和产业化等方面作出贡献。郝京诚先后荣获日本材料技术研究会特别奖、亚洲胶体与界面科学联合会特别贡献奖、CCS-BASF青年知识创新奖、CCS-AkzoNobel化学奖、亚洲化学新星奖(新加坡)、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内外奖励。

目前,郝京诚在高纯度表面活性剂制备与纯化技术方面工作上取得新进展,“有一些新专利和产业化工作,目前正在商谈产业化。”此外,在高端化妆品制备技术方面,郝京诚及团队与韩国的科丝美诗、日本的花王等国际化妆品公司有密切合作,产出了系列化妆品产品。

42年科研路,坚韧不拔

做科研,需要异于常人的韧性与耐性。这一点,在郝京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要做深做实研究,这就意味着,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对郝京诚来说,曾经科研之路上最大的问题是,探索微观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实验仪器设备。

1998年,郝京诚赴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受限于国内当时的科研条件,刚刚走出国门的他,压根没见过国外实验室里高端的科学仪器设备。

“当时什么都不会,也就会测个表面张力,这对我刺激非常大。”郝京诚暗下决心,一定要搞清楚仪器设备方面的事情。

如今的郝京诚,在胶体与界面化学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表面活性剂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形成较高的国际影响力。郝京诚很感谢国外历练的6年多时光,正是那几年科研工作的磋磨,让他对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领域的科学仪器设备有了很深的认识。

因此,郝京诚回国后的最大心愿和目标,就是构建化学学科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比如构思的冷冻刻蚀TEM、SEM等电子系统设备平台,以及X-射线、核磁共振等谱学设备平台,现在都已经成为山大化学学科的重要科学仪器。”

此外,在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郝京诚及团队的研究对象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原子、粒子组成的胶体分散体系,需要从微观世界成千上万个样本中,找寻自己需要的实验线索,进而总结规律,探索机理,并用于改变外在的宏观世界。这意味着,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异于常人的坚持与耐心,显然,取得众多成就的郝京诚便是一位坚韧不拔的科研工作者。

在郝京诚看来,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相对传统的学科,很多学者由于追求前沿和热点,相较于这些热门、新兴方向,这些年在国内并不是太“吃香”。但郝京诚依旧有着自己的选择,“我坚信,这个学科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非常重要,应该坚持下去。”

是什么让郝京诚坚持科研长达42年?郝京诚回答道,“最关键还是喜欢、热爱,做实验的时候是非常开心的,这种感受无法用语言去形容,特别是成果被认可,是打心眼里的高兴,人生获得快乐的途径是很多的,这种科研所带来的快乐是我最喜欢的一种。”

科学充满未知,探索永无止境。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郝京诚身上就涌现出这样的品质。郝京诚带领团队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矢志不渝铸造大国重器,在创新的征途上披荆斩棘。

科研硕果累累的背后

成就的背后,是郝京诚永不停歇的工作态度。

父母在假期期间曾问过郝京诚一个问题,“作为教师,你没有假期吗?”对于郝京诚来说,答案显而易见,“不是学校没放假,而是我从来就没有假期。”

在郝京诚的朋友圈里,这份忙碌与家人的支持被一一记录。

“今天是2014年春节寒假的第一天,感觉轻松,但仍有很多的事要做。我还是如往常一样,早7点起床,洗漱之后就往办公室奔……”

“2017年,老妈干脆每周做好饭给送到学校来,想想自己回家陪父母吃顿饭的次数真的屈指可数。”

“2019年10月20日,很久很久没空发朋友圈了,因为很忙,有太多的事要去完成。”

此前有报道,化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范琪回忆称,当时每天在组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因此亲眼见证了导师郝京诚日复一日的努力付出,也因此更深地记住了老师的嘱咐——“一定要努力,一定要用功”。

郝京诚认为,做科研是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的,而且,“一个人如果能战胜孤独、战胜寂寞,那他一定能取得成功!”这份很深的感触,最初来自于他德国洪堡学者的科研经历。

在德国的3年,郝京诚认为那是科研生涯最难忘的3年,“我的知识面得到了很大拓展,真正学会了怎么做科研。”

郝京诚回忆在德国的时光,语言沟通不畅,只能依靠自己查资料、找文献、做实验,那是一段需要耐着性子“一点点去做、一点点去感受”的经历。

合作者霍夫曼是一位对中国人很友善的学者,曾经三天两头忍不住询问,“郝,你不爱你的家庭吗?不爱你的夫人吗?”

原来,大家都没见过郝京诚离开实验室,他就跟“长在了那里”一样,每天一早就来,晚上10点、11点才走。别说实验室,就是整栋楼里,常常也只剩下郝京诚埋头苦干的身影。在中国人勤奋扎实的性格特点之外,是郝京诚对科研工作的清醒认知,“就是要一丝不苟,磨练自己,这是做科研最重要的。”

如今,早上7点多到学校,在食堂吃早饭,此后一头扎进办公室,按照轻重缓急处理各项工作,一直到晚上10点多,多年下来,郝京诚已经形成了雷打不动的作息习惯。

办公室贾丽娟老师经常帮郝京诚订票,在她的描述里,郝京诚是出差时 “能不提前一天走就不提前走,能当天回来就一定回来”的人,行程衔接得特别紧,也因此常常需要卡着点改签车票。

郝京诚对时间“精打细算”,尽快赶回来只是冲回办公室“干活”。

崔基炜是郝京诚培养的博士生,2006年,他曾跟郝京诚一起出差参加全球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短短的会议间歇,他发现,郝京诚坐在会场墙根一个角落里,拿着电脑聚精会神地在工作。

耳濡目染之下,崔基炜也在追逐着自己的科研目标,时时提醒自己,“要坚持,要有毅力!”同时,他也形成了跟郝京诚有点像的“职业病”,要是哪天不来学校、不来办公室,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可以想见,科研硕果累累的背后,是郝京诚无数个为之奋斗的日日夜夜。

一位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2014年的一篇日记中,郝京诚曾这样写道:“没有立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科学家,没有在国际上有卓著影响的成果,没有……每当思考这些就感到痛苦和刺痛。”

于是,反思之后,当时担任学院院长的郝京诚,带领学院针对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实验室平台等重点发力,几年下来,化学学科首批获得国家世界一流学科,是山东大学也是山东省最早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的学科,目前正在迈进0.1‰……

郝京诚说:“经过多年建设,山大化学学科在国内已经成为并跑者。”放眼国际,山大化学依旧还在追赶的路上,郝京诚也依旧保持着曾经的“梦想”——将来,化学学科能成为领跑者,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让世界了解山大化学,为人类美好生活创造新的化合物、新的物质。

郝京诚很忙,“尽管忙,我没有放弃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这一直是我脑子里的主弦。”

自2003年开始,郝京诚便一直给本科生教授《物理化学》这门课,至今已有20余年,郝京诚先后荣获2014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山东大学2015年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山东大学2023年度山东大学教学卓越奖等荣誉。去年9月,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

郝京诚说:“身为老师,如果没有给本科生上过课,那即使发表了再多文章,也不是一位成功的老师。”

泰山学堂2019级化学取向本科生孙树喆表示:“一位老师有没有站过讲台,你一听就能听出来。”在孙树喆眼里,站了近20年讲台的郝京诚,有着很深的知识储备、专业素养,重视课程内容的时时更新,又能以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热爱学生、热爱教学,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老师。”

在郝京诚看来,教学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双方受益的过程,“我通过上课产生了很多想法和灵感”,这也直接反映在了他教学研究以及科研论文的产出上。

认真备课肯定需要时间的付出。对于事务繁忙的郝京诚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我自己喜欢,也愿意,就感觉教学生很有意思。”

在2017年一次全国化学化工课程论坛上,郝京诚提到,自己这些年取得了一些科研成绩,但真正让自己满意的还是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郝京诚说,“我将永远站在《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第一线。”

柴春笑一直感念导师郝京诚“和蔼长者、大家长”般的引导。她回忆,从懵懂的本科阶段到科研上得心应手,真正走上科研之路并不容易,在智能凝胶多功能应用方面的研究也正稳步推进。她对导师郝京诚的一句话记得很深,“不要被自己的假想敌打败,要踏踏实实做事,干好当前你能干的事情。”

对于带学生,郝京诚一直坚持组会制度。每周四的小组会、每周日的大组会,他几乎从不缺席。这也是柴春笑感觉每次都有很多收获的时候,因为能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工作之外,郝京诚常常叮嘱学生、同事,要注意身体,加强运动。多年来,郝京诚坚持每天运动,每天在学校游泳馆游泳一个小时,“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件喜欢的事情,这很重要,否则后面会出问题。” 

在贾丽娟的印象里,郝京诚常常把“负责任”三个字挂在嘴边。“一定要负责任”,郝京诚这样要求别人,更这样要求自己。跟这样的人相处,贾丽娟常常感觉郝京诚就像是一棵大树,“很可靠,方向不会错,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都亚男)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